(原标题:林山:财政部门将继续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完善多项绿色财税政策支持)
财政与金融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生态环保领域,绿色财政与绿色金融一体两翼、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9月26日,在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副主任林山通过演讲梳理财政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强化顶层设计方面,为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财政部制定印发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双碳”工作“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多元化投入、政府绿色采购等多种政策措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等六大方面,构建起了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完整财政政策体系。
在健全投入机制上,中央财政将绿色环保、生态低碳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不断加大投入,2021—202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环保与绿色发展资金超过2.3万亿元,年均增长达3%以上。同时,中央财政采取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的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绿色财政与绿色金融协同联动,推动形成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2020年,财政部牵头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总规模885亿元,聚焦长江经济带,并适当兼顾其他区域,重点支持防污防治、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目前已实现沿江省市、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的全覆盖,有力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转型领域。
强化激励约束方面,财政部不断完善绿色税制建设,目前已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专门税种“多税共治”,以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专项政策“多策共促”,涵盖生产、消费、排放、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绿色税制体系。
林山表示,2021年至今年6月,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专门的绿色税种实现税收收入2.5万亿元,推动绿色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1.5万亿元。通过这种“有增有减”的调节,绿色税制的政策不断优化,优惠更加精准,从节水、减排、利废等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今年2月,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这是财政部作为国际绿色债券发行人的基石文件,中国政府在推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为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中国绿色领域提供了有效参考;4月,财政部以《框架》为基础,在英国伦敦成功发行首笔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所募集资金全部用于中央财政预算中合格绿色支出。
同时,财政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贷赠款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节能改造、低碳城市、绿色转型等“双碳”项目,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此外,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为发展中国家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支持;加强气候治理南南合作,与相关发展中国家签署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开展系列援助和交流,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林山表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转换、叠加,如能源结构调整仍面临诸多挑战、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绿色政策出现回调等,都给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不少压力和挑战。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加快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任务,继续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完善多项绿色财税政策支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绿色低碳战略和规范,强化政策措施引导,推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